top of page
搜尋

完美主義父母反倒成為了「毒親」?

「毒親」一詞源自toxic parents,指的是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父母。家長不自覺的行為或管教方式,有可能會一不留神便產生了對孩子的傷害,包括各種過分操控及高壓教育。


完美主義父母以「為了孩子好」為名,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將自己的價值觀完完全全地套用在育兒方式之中。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有著極高的期望,對所有方面都精益求精。為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有時候力臻完美的家長會過分灌輸自己所追求的價值觀於子女的成長之路,導致盡善盡美反而變成對子女的過分規範。例如,當今所流行的健康飲食文化,若父母過分執著於健康飲食,而忽略了去滿足孩子對零食的強烈慾望,最終會適得其反。


另外,完美主義父母多數實行扣分制度,他們習慣以100分作為評分基準,按著孩子的每次失準表現扣分,這樣往往會忽略了孩子的進步及付出。每次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表現,雞蛋𥚃挑骨頭,甚至當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痛罵訓斥,致使孩子的信心低落,家長亦會同時因而焦頭爛額。


避免自己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成為了「毒親」,定期的自我檢視便尤其重要,學會彈性思考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教養子女。

一:接納自己並非完美父母

「如果我情緒唔好鬧咗阿仔,我就唔係一個好的媽媽!」

「如果我沒有盡能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就是一個不好的父母。」


作為父母,也會有做得不好的時候,這可能緣於自己未滿足的需要,例如下班後的疲累,生活的種種壓力,甚或是家長過往的自身經歷等等。認知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能調整自己的狀態,以學習的心態,與孩子共同成長。


二:如果我們真的成為「毒親」,應怎麼做?

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對子女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及期待,但不知不覺其實累積了許多壓力。若果一直不允許自己排解壓力,有可能終有一日便會在某處突然爆發。


回想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嘗試閉上眼想像一下,在腦海中預演自己每一步的行動:


1)若自己再面對同類型事件,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2)我可以怎樣平復自己焦躁的情緒呢?

3)平復自己後,我如何應對孩子失控的情緒?

4)我可以怎樣跟孩子心平氣和去解釋自己想法呢?

5)盡量以「我可以這樣這樣做」,代替「 我應該/我一定要這樣做」的想法,提升自己的思維彈性。

三:關愛從來不等於控制

隨著孩子長大,可給孩子機會去嘗試作出生活上的選擇。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斷地否定孩子,讓他覺得處處不如別人,永遠達不到父母的標準,那麼累積久了,親子關係會變得更緊張,孩子對自己的價值也會變得扭曲。多留意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讓他們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和成長。

父母在教養和育兒過程中,有不安、無助和挫敗感是正常,了解自己為何失敗,借助失敗重新學習如何做得更好,是給予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禮物


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狼來了》嘅故事教導小朋友要誠實,但係由小朋友開始學識咗講大話,就一發不可收拾。家長覺得一定係小朋友學壞了,擔心佢之後形成惡習變得成日講大話?又或者小朋友講大話越來越叻,大話一個蓋一個,根本分吾清佢邊句真邊句假。小朋友講大話,係咪知道自己做錯,為了逃避懲罰、逃避我們的責罵而講的嗎?背後真正的動機和原因是甚麼? 小朋友擅於觀察、學習,通過觀察人們的行為而構造出自己的行為模式。在某些情況家長的教養行為

小男孩🧒在遊戲室常常活現飛機失事,一架架戰機、直升機失控地墮入沙池🛬🚁🛩 遊戲治療師👩留心留意撞毀嘅細節,其實每架都盡了每最後嘅力去控制令傷亡減到最少! 👩“就算失控無可避免,事件不斷發生,每個都好努力去做最後嘅控制,好驚險中都見到每個嘅努力!” 小男孩🧒鬆了一口氣,說:“全部傷者得到救援,準備上機” 另一邊救援機組到達。 👩“有時失控嘅事救唔返,全部人救得返,可以重頭嚟過,仲有希

我成長後,很渴望有完美的家庭 我的孩子得來不易,將一切最好的給他。 孩子逐漸長大,我變得非常重視他的表現和成績。 隨著他步入小學,競爭更為激烈, 我對他的要求變得更為挑剔;我對孩子的管束,也變得愈發嚴厲。 孩子偶爾不聽話時,我都會無故變得很激動和暴躁。 「我管你都只是為你好,難道我有錯嗎?」 後來,孩子進入心儀的小學, 卻變得鬱鬱寡歡,變得很茫然,很自卑。 最後,由心理學家診斷出患上抑鬱症。 我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