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為什麼孩子都不回應我們?淺談陳述性語言(Declarative Language) / 文:周聿琨(教育心理學家)

已更新:2021年1月23日


有一次,我跟父母和自閉症的孩子輔導的第一次會面,父母可能想以簡單、輕鬆的方式展示孩子的能力,於是便嘗試不斷問孩子問題:「叫老師早晨吧!」「你的鞋子甚麼顏色?」「跟爸爸擊掌可以嗎?」可是,父母一直說話,但孩子都只是垂下頭沒有回應,令父母覺得很不好意思。然而,那是因為自閉症的孩子都不溝通,還是另有原因呢?


原來,一般說話中對孩子的命令、指示或問題,特別在陌生人中展示,對孩子而言可能成為一種要求或壓力,容易會啟動了我們腦神經中的作戰/逃跑機制(fight or flight response)。特別是說話中的「封閉式問句」(Close-ended questions),往往帶有「是 / 不是」或只有一個的正確答案,更容易令孩子感到壓力。這種指令、要求或封閉式問句,我們統稱為「功能式溝通」(Imperative Language)。功能式溝通的好處是簡單、直接得到答案,但亦同時容易出現所謂自閉症中「跳掣」的情況。

就剛才的例子,如果我們想孩子和我們溝通得更好,我們可以試試使用「陳述性語言」(Declarative Language) 來分享感受或看法。例如我們可以說:「喂!我和你對鞋都是藍色。我都鐘意藍色啊!」


當我們這樣說時,孩子就會留意我和我的鞋,和讓孩子認識到你的喜好 (原來你喜歡藍色!)

另外,如果你是想考考孩子,或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孩子有禮,那麼請你再三思考是否有需要這一刻考驗自己的孩子?要留意:考驗(Quizzing) 和教導(Teaching) 是兩回事。考驗要記著正確的做法和答案,不但帶來沉重壓力,而且不代表孩子真的學會這件事。但當我這樣告訴他我的鞋甚麼色,這樣我就教識他,同一款藍色都可以有少許不同,而且分享顏色喜好,都是社交的一種。這樣的教學來得自然好多。

分享想法,好處能讓別人認識我們之間的異同;日子久了,孩子就能漸漸從我們身上學習到更加多。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資訊太多、太快,也容易令孩子不勝負荷。這個部分會日後再跟大家分享。

筆者為香港溢思教育服務之服務總監兼教育心理學家。



10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